6月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主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共同承办。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科研机构代表及政府官员,围绕全球性科学挑战、跨国科研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构建开放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贡献智慧与方案。
在本次论坛筹备及举办期间,我校共组织30余名教师与20余名学生志愿者,全程投入前期准备、会务执行、重要嘉宾接待及后勤保障等关键环节,以专业、高效的服务为论坛顺利举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部分工作师生合影
教师许念作为“一对一”接待人员,承担了接待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国际组织(SKA)总干事菲利普·戴蒙德先生及SKA国际关系部主任王启明先生的全程接待工作。许念老师在会议筹备阶段,负责前期信息对接与收集,编制重要外宾“一对一”接待手册,为顺利接待打下基础;在会议期间,她全程陪同服务嘉宾,实时跟进嘉宾需求,协调行程安排,做好沟通联络等全流程对接工作。许念老师说:“通过此次工作,我不仅提升了外事接待的专业能力,也深刻体会到服务细节与高效协调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志愿者黄长感慨到:“非常有幸以志愿者身份全程参与了会议的筹备与后勤服务工作。这次经历不仅是一段宝贵的志愿旅程,更让我深入体会到科技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深远意义。作为一名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空间环境对全球气候系统和大气环流演变的重要影响。这种面向全球、跨学科的大科学工程,不仅为我国科技走出去注入动力,也为像我这样的专业青年打开了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窗口。”
在本次大会科技成果展览中,我校的《高原山地及“一带一路”区域空天地一体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项目成功入选并展演。该系统针对高原山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气象观测站点稀疏区域面临的气象观测资料缺失或严重滞后等实际难题,开发了基于风云四号卫星的人工智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能实时提供全圆盘逐小时产品,该系统已在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气象业务中开展试应用,成功护航多次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过程。其创新性的技术架构和优秀的预报性能,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和专业人士的驻足关注与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我校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对气象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科技成果展现场